威海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对防溺水工作常抓不懈,坚持系统性布局、智慧化应用、科学化处置、常态化宣传“四位一体”,织密织牢防护、预警、救助、警示“四张网”,收到较好成效,多次成功救助了遇险人员。应急部将该市相关经验做法评选为全国应急实践典型案例,并邀请市应急局在应急部网络培训班授课。
突出责任落实,织密安全管理“防护网”
(一)系统安排部署,压实防溺水工作责任。一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坚持亲自安排部署、靠前调度督导,多次作出批示,点具体问题、教工作方法,要求各级各部门、各镇街、各村居(社区)从源头、预防、警示、救援等环节入手,抓细抓实防溺水工作。市级领导带队以普通群众身份,对防溺水等工作落实情况,实地体验暗访,查找问题、督办落实、跟踪整改。二是统筹协调,强化联动。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靠前统筹协调,在重点时段组织开展“汛期暑期百日攻坚行动”,全面落实开展隐患摸排检查、完善巡查防控措施、强化工作宣传、深入警示教育等工作措施。三是压实责任、齐抓共管。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职能,结合安全生产任务分工,新兴行业、领域、业态监管职责调整,梳理了市域范围内涉海景区、海水浴场(包括无人管理的野外浴场)以及重点河湖、水库,厘清压实涉水重点区域承包企业的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所属镇街的属地责任。
(二)全面摸排风险,推动落实防控措施。在涉海场所风险方面。全面摸清海水浴场、可下海游泳的景区或涉海场所、不可下海游泳的涉海场所3类区域的分布、海况,针对性落实防控措施。一是对海水浴场,制定了《涉海场所防溺水重点事项清单》,从泳区设置、救援力量、巡逻防护、值班备勤、器材装备、警示标识、隔离措施、宣传教育等8方面,分类明确管控措施,实施标准化管理。二是对可下海游泳的景区或涉海场所,要求按照海水浴场模式进行管理。三是对不可下海游泳的涉海场所,要求逐一设立危险警示标识,正面用红底白字写清楚禁止下海原因,“此处有离岸流,曾经发生溺亡事故”并标注救援电话,背面进行安全知识科普。同时,设置铁丝网等隔离措施,配备巡逻人员劝离游客。在内水水域风险方面。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全面摸清各类内陆水域底数,逐一查明基本信息、易溺水风险点,逐一明确相关水域、风险点的防溺水责任人和防控措施,形成“一县一册”“一镇一册”“一村一册”,累计摸排管控各类内水水域3.57万个。按照统一要求,设置了安全警示牌,投放了救生圈、救生绳、救生杆,在重点河段、重点水域安装了防护栏。同时,组织全市5215名基层灾害信息员,定期进行全覆盖巡查,及时查报救生设施丢失、损毁情况,劝阻不安全近水行为。
(三)常态化开展督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将防溺水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对全市72个镇街实行月度评估,每季度通报,评估结果进行全市排名,并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二是组织专业化联合督导。在重点时段,组织应急、消防、社会救援队伍、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承保机构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等,联合对海水浴场、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域进行督导。及时召开重点水域负责人现场会,通报问题,举一反三抓好整改提升。三是实施专项督导。遇有台风、风暴潮、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各级对重点水域开展专项督导,严盯严防、消除隐患。
突出智慧巡防,织密风险隐患“预警网”
(一)实施全息感知监测预警。聚焦域内水库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建设水库标准化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建立高位鹰眼监控15个、低点视频监控674个,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平台和水库包保人,及时现场处置。聚焦威海海岸线长、巡防难度大的实际,依托全域覆盖的全息感知专网等,在132处沿海高点及附近海域布设视频监控、人像识别、热点围栏、位置定位等7类感知设备,实行全天候不间断视频扫描,利用智能算法,对有溺水迹象的群众进行预警。
(二)实施无人机巡航预警。聚焦游客密集的海水浴场等重点开放性水域,配备8台装备红外成像模块的无人机,开展常态化巡航,实时生成影像数据,上传平台进行分析预警,巡查效率极大提升。同时,利用无人机“防溺水播报”功能,对超出警戒线的群众远程喊话提醒。
(三)实施河湖巡防一体预警。结合全市河湖风险隐患治理,打造“数据防溺水”管理体系,创新“大数据+河长湖长防溺水”管理模式,将全市河湖信息全面纳入信息化监管平台,依托各级河湖长日常巡河,实现河湖防溺水隐患同步发现、同步预警、同步整治。
突出协作联动,织密险情处置“救助网”
(一)强化专业队伍前置,提高快速救援能力。一是在开放性涉海场所,设立前置备勤点。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统筹全市12支社会救援力量前置备勤,设置6处救援站。依托警务工作室,组织公安、卫健、应急、消防、志愿者等力量入驻,成立21处联勤工作站,开展多部门联动救援服务。二是在未开放水域,基层派出所携装巡防。将基层派出所由“固定点”变为“前哨点”,配备水面救生机器人等装备,每日携装巡逻。三是在大中型水库,防汛抢险常备队前置备勤。16座大中型水库全部组建了防汛抢险常备队,开展常态化巡防。
(二)加大设备投入,提升救援硬件水平。一方面,强化智能救援装备配备。市政府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采购水下目标探测无人系统、水面救生机器人、水面移动救生担架等装备174套,并配备到基层,实现了水上救援保障模式的转变,以及救援效率的整体提升。同时,建立了共享模式,不仅专业救援队伍可以使用,社会救援队伍也可以使用,解决专业救援队伍人力不足、社会救援队伍装备不行两个问题。另一方面,强化通用救援装备配备。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贴基层一线救援需求,在全市重点风险水域配备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等应急救生物品7864件,照明工具444套,各类救生艇、救生舟24艘。同时,发挥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作用,在水库、河流、塘坝、蓄水池、涉水景区、小区景观水域等3115个溺水风险水域,累计投放印有应急标识的公益救生杆1.8万余根,每半年进行补充投放。
(三)构建联动机制,形成救援合力。一是接警处置联动。强化警情信息共享,建立110、119接警通报共享机制,当接报溺水警情,第一时间推送至相关管理单位和属地镇街,同步联动应急、公安、消防、海警、蓝天等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合力跑出救援“加速度”。同时,在海水浴场等重点场所设置医疗救护站,抢抓黄金救援的4-6分钟。二是救援演练联动。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力量与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建立联演联训机制,通过设置人员溺水救援、水下搜救、机器人救援等贴近日常的实战科目,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升救援协同能力。
突出宣传教育,织密日常防范“警示网”
(一)立足新媒体阵地,加强线上宣传。一是推出“威海应急侠”安全课堂。以“威海应急 平安永伴”为主题,打造了“威海应急侠”宣传品牌。利用该品牌,推出了防溺水线上课堂,从溺水防护、自救、他救等环节着手,用拟人式、故事化、接地气的表现形式,普及“全环节”防溺水知识。二是制作宣传短视频。制作了《防溺水“六不准”你知道几个?》《小心“夺命”离岸流请收好这条保命提醒》等多个防溺水知识宣传视频,普及自救互救常识。三是构建“政务+”新媒体宣传矩阵。协调联动公安、教育、水务等部门143个微信公众号,发布溺水警示案例、自救常识等各类文章。同时,在威海传媒网、“观威海”等多个平台,加大防溺水公益广告播放频次,扩大宣传覆盖面、传播力。
(二)拓展传统阵地,加强线下宣传。采取民生保险+宣传、救援队伍+宣传、网格员+宣传等模式,深入学校、社区、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景区,“面对面”开展宣传,普及防溺水、心肺复苏等各类知识,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聚焦游客群体,实施定向宣传。镇街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酒店、民宿等,发放防溺水宣传明白纸,并督促经营业户在店内醒目处张贴防溺水提醒事项,对游客进行安全提醒。
(四)聚焦学生群体,实施精准提醒。建立“三包靠”制度,并通过专题教育、钉钉群、家访、短信等形式,常态化提醒。推行电子学生证,学校管理员和家长可根据周边情况,设置危险水域,一旦学生在危险水域周边驻留超30分钟,就会发出预警信息,推送到家长手机和学校平台,并精准定位。
原文地址:http://yjt.shandong.gov.cn/xwzx/dtzx/202405/t20240520_4730511.html
同创学院企业安全内训,咨询热线400-999-4365!
专注安全工程领域培训
上海市人事考试中心指定全国注安考试报名确认点
上海市优秀职业认证培训品牌
上海市安全生产协会理事单位
课程咨询热线:400-999-4365
同创学院官网:www.zhikao365.com